发布时间:2025-03-10 17:34:08    次浏览
语文教学改革后,去掉了很多沉疴旧疾,然而还有不少问题在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教学的成绩。 文学类作品阅读教学模型和八步读书法江苏泗阳致远中学初中部 王兴林这一天,新教师小欣带着满脸的困惑走到老教师陈老的办公桌前,以下是这对新老教师的对话。欣:陈老师你好,我虽说已工作两年了,可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我能向您请教一下吗?陈:可以呀!不知能否让你满意。欣:我有时也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杂志,了解了新课程的一些性质和特点,可是我自己还是很模糊,有关新课程的理论怎么就越来越复杂呢?陈:一般地说,人们喜欢将理论搞得复杂些。就拿语文课程的性质来说吧,有关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这一类文章不计其数,可是到现在为止,其内涵和外延究竟如何,似乎还没有确定的界说,连钱梦龙老先生都说,这个问题“新课标的研制者都说不大清楚”(注释1)。其实,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大可不必那么繁琐,因为如果它不能为大多数直接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理解的话,那么就失去了指导作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最有用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 欣:在我的头脑中有关新课程的困惑越来越多:教师不知语文要教什么,学生不知语文要学什么,一节语文课结束了,学生也不知这节课收获了什么,学与不学语文一个样,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这些到底都是为什么?陈:关键问题是目前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没有重点从学习语文的角度,即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来对待语文课本,而是重点从信息、知识、教育意义等角度来对待语文课本。这与阅读报刊没有什么区别,读了一遍文章后,已经领会了文章所传递的信息等,所以认为语文没有什么可学,学不学语文是一个样。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陈:这是因为课改前的语文教学体系被打破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线教师理论缺失,方向不明,相当于在黑屋子里乱撞。上课大多是形式上的模仿,公开课怎么上我就怎么上,形式的背后缺少的是设计目的的理性思考。目前这种状况,说得好听一些就是“百花齐放”,说得不好听的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欣:不是“教无定法”吗?为什么还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呢?陈:“教无定法”是在“教而有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要有法,方能进入无法之境,“有法”和“无法”是统一的。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教师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披荆斩棘,希望摸索出一个操作性强的体系或模式,另一方面,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教学应拒绝模式”。我想,这都是把“有法”和“无法”对立起来的缘故。 欣:那也就是说,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体系还是要有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在模式和方法上作不同的变化。那么目前有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呢?陈: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我多年的教学摸索,我认为这个体系就是“篇章——片段——句子——词语”。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它可能是情,可能是理,也可能是志或趣。其次,看文章有哪些片段组成,各个片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再次,看文章的重点句子,这一句子在这一片段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最后看词语的含义。大概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平面模型,“篇章——片段——句子——词语”作为横轴,“手法——内容——主旨——结构”作为纵轴。也可以简单地用以下的图表来表示:篇章片段句子词语手法内容主旨结构空白的部分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弄不懂的空白部分就是老师要教的内容。其中,手法一栏,对于研究篇章来说主要指表现手法,包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对于研究片段来说主要指结构手法(注释2),包含悬念、伏笔、过渡、照应、铺垫等;对于研究句子来说主要指修辞手法;对于研究词语来说主要指词语的词性、色彩和声音(注释3)。内容、主旨和结构指什么要容易些,这里就不细说了。我们平常所说的作用、效果、含义等其实都是指运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有了“篇章——片段——句子——词语”这一横轴,“手法——内容——主旨——结构”这一纵轴,如果再加上不同时代对这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即时间这一维度的话,我想那就是立体地理解文章了,也就是从学习语文的角度理解文章了。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欣:您的意思是说一篇文章要教会学生从篇章、片段、句子、词语等几个角度去理解,这样是不是肢解文章了呢?陈:不是。所谓“肢解”是把大块分小块,小块再分小块,块与块之间没有联系。而我们所强调的恰恰是这个“联系”二字,是在篇章中研究片段,在片段中研究句子,在句子中研究词语。更何况研究哪一门学科不需要分门别类呢?就像研究社会学科要分哲学、文学、历史等门类,大类中又有小类,研究自然学科要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大的学科中又有小的学科一样,分类不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吗?欣:您是不是混淆了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呢?陈:教是为了不教,老师不就是要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吗?再说,这里所说的方法只是一个基本的思路,至于具体的步骤,这就涉及到刚才所提到的“有法和无法”的问题了。 欣:这么说,我们是不是又走上教改前的老路上去了呢?陈:教改前的研究思路是从局部到整体,现在是从整体到局部。并且,我们今天所谈话的内容仅仅是局限在课堂文本阅读教学的范围之内。欣:你所说的这个体系是不是太简单了?陈:这又回到我们开始谈话的问题上去了,简单的才是实用的,有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哪一种制度更优越的文章浩如烟海,然而邓小平同志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欣:这样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呢?陈:一、解决教师不知教什么和不知怎么教的问题。二、解决学生不知学什么和不知怎么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语文阅读怎么去突破,作文怎样去指导……很多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欣:能具体一些吗?陈:比如阅读的问题,一篇文章,学生知道学习它要掌握什么内容吗?欣:不知道,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能知道查一查生字词就不错了。陈:不仅学生不知道,就是很多老师也是看了参考书以后才明白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这就出现了离开参考书不能上课,上课照搬教参的现象。如果用我们刚才建立的模型来对照,那就很清楚了:从篇章的角度看,一是培养概括主题的能力,二是发现文章运用的手法,三是分析文章结构。从段落的角度看,一是考察段落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二是分析某一个段落的要点。从词句的角度看,就是赏析,包含欣赏和理解。如果在这六个步骤之前加上掌握生字词,之后加上阅读迁移联系实际,就是八个步骤了。我们暂且也叫它“八步读书法”吧(注释4)。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不能这样面面俱到,这是上课的大忌!而是抓住某一点深入发掘,要么发现文章手法上的精妙之处,要么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细微的情感等。总之,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要探索人的主观世界的奥秘。现在,的你的困惑解决了吗?欣:解决了,您的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谢谢您。 注释1: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注释2:郁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127页注释3:林祥楣主编《现代汉语》中《词语的修辞》一节。注释4:60年代,南昌二中潘凤湘老师进行课堂“八步读书法”,后定名“教读法”的语文教改实验。(本文原题:文学类作品阅读教学模型和八步读书法,刊登在2009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这里稍有改动) 正道语文微信投稿邮箱zhengdaoyuwen2014@163.com 正道语文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与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它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正道语文我们心怀热爱好文投稿我们微笑期待分享点滴我们比肩成长策 划:李华平主 编: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本期责编:郑后秀终 审:唐 锐 张贤洪 马 琴正道语文欢迎您正道语文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7个区共12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目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区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七区559481947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如何关注: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正道语文:语文人,可以寂寞的耕耘,但不可孤独的行走......